行業主要上市公司:必創科技(300667)、敏芯股份(688286)、四方光電(688665)、森霸傳感(300701)、中航電測(300114)等
本文核心數據:智能傳感器企業數量;智能傳感器產業市場規模;智能傳感器產業鏈
產業概述篇:智能傳感器產業鏈全景及價值鏈分布
——智能傳感器產業分類
智能傳感器是具有與外部系統雙向通信手段,用于發送測量、狀態信息,接收和處理外部命令的傳感器。智能傳感器一般由電源單元、傳感器子系統、數據處理子系統、人機接口、通信接口和電輸出子系統構成。智能傳感器可以分為模塊式智能傳感器、集成式智能傳感器和混合式智能傳感器。
根據國家統計局依據《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17)中對智能傳感器行業的定義,智能傳感器制造行業屬于C、制造業;39、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398、電子元件及電子專用材料制造;3981、敏感元件及傳感器制造。
——智能傳感器產業鏈全景圖
智能傳感器上游主要是原材料、生產設備和電子元器件生產制造廠商,代表企業有中環材料、龍津綠能紫金礦業等;中游為智能傳感器制造廠商該環節目前的代表上市企業有:必創科技(300667)、敏芯股份(688286)、四方光電(688665)、森霸傳感(300701)、中航電測(300114)等;智能傳感器行業的下游應用產業主要包括工業制造、汽車電子和消費電子等。
我國智能傳感器產業鏈布局如下圖:
——智能傳感器產業價值鏈分布:芯片價值最高
智能傳感器價值鏈大致可分為研究與開發→設計→制造→封裝→測試→應用等環節。在價值鏈各環節中,研究、設計、制造環節由于集成了先進技術,能夠獲得較高的產業鏈價值;封裝測試環節通過對于智能傳感器模塊集成、測試獲得產業鏈價值;應用環節終端應用廠商通過智能傳感器配套增加產品附加值獲得產業鏈價值。
從智能傳感器行業的成本結構來看,直接材料是智能傳感器行業的主要成本,在直接材料中的芯片是智能傳感器最關鍵的部件。
產業政策篇:政策拉動行業加速發展
——全球智能傳感器產業政策
21世紀以來,全球各國智能汽車、工業過程控制、醫療電子等產業政策的出臺,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智能傳感器行業的發展。全球主要經濟體發布的與智能傳感器相關重要政策匯總如下:
——中國智能傳感器產業重點政策匯總
從政策環境上來看,隨著智能化社會的到來,智能傳感器的應用領域不斷擴展,我國對于智能傳感器行業愈加重視。其主要表現在對于整個智能傳感器產業鏈企業的政策優待以及對于智能傳感器行業的相關規劃與推動。我國智能傳感器行業發展的相關規劃注重促進高端傳感器及關鍵技術和核心材料的突破,推進智能傳感器相關產業的研發。我國智能傳感器相關政策及規劃如下表所示:
——中國智能傳感器產業重點規劃
當前在智能傳感器領域的并沒有更新直接針對傳感器行業明確的頂層規劃文件,主要依據的規劃文件為2021年12月發布的《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而上一版智能傳感器領域針對性的頂層規劃文件還是2017年發布的《智能傳感器產業三年行動指南(2017-2019)》。
產業發展篇:行業處在穩健成長期
——智能傳感器產業發展階段:行業處在穩健成長期
經過二十余年的發展我國智能傳感器產業已進入穩健成長期,成為了一個超過千億人民幣市場規模的巨大產業,根據SDI發布的《2022年中國智能傳感器十大園區報告》,中國智能傳感器市場規模從2019年的783.9億元上升至2021年的1020.4億元,前瞻初步核算,2023年中國智能傳感器市場規模將達1382.5億元,2017年以來年復合增速達16.88%。
——智能傳感器產業供給情況:行業內參與企業數量不斷增長
根據企查貓查詢數據顯示,歷年新注冊企業數量呈現波動變化態勢。截至2024年年初,中國智能傳感器行業注冊企業共有2萬余家,其中2018年新注冊企業數量創歷史高峰,達1486家。2019-2023年中國智能傳感器行業注冊企業數量下降,2023年新增注冊量為96家。
——智能傳感器產業細分環節發展格局分析
當前我國智能傳感器產業無論在設計技術、制造技術、產業化程度和應用程度方面都較海外發達國家有較大的差距,平均落后15-20年,處于第三梯隊位置。
企業布局篇:國內頭部企業處于追隨者地位
——智能傳感器產業競爭格局:國內頭部企業處于追隨者地位
前瞻以企業傳感器產品收入規模為縱軸,成立時間為橫軸構建了當前全球智能傳感器企業競爭格局圖。從競爭格局圖可知,當前全球智能傳感器行業處于領導者地位的企業主要還是發達國家的頭部企業如博世、霍尼韋爾和泰科電子等,而中國頭部的智能傳感器企業則主要還處于追隨者的地位。
——海外智能傳感器企業布局方式分析:八爪魚戰術形成供應鏈防守壁壘
在智能傳感器海外企業發展方式方面,很多傳感器廠家采用了集團跟隨的戰略,與更大體量的儀表或者電子公司相結合。反過來說,一些工業巨頭的集團發展策略,對傳感器采用了明顯的品牌矩陣布局。它通過多品牌、多產品在不同領域交叉組合,從而形成了一種八爪魚戰術。通過采用八爪魚戰術,海外制造集團將自身業務覆蓋至多個傳感器領域和品牌,確保了即使是在細分市場上只有幾千萬收入的子傳感器品牌依然能夠生存,從而實現對大量不同傳感器產業的資源深化布局以及自身產業的供應鏈技術壁壘。
區域布局篇:沿海地區發展較為領先
——行業收入方面:上海、北京和深圳位列前三
從區域分布來看,當前我國智能傳感器行業收入居前5名的城市分別為上海、北京、深圳、廣州、蘇州和成都市,占全國智能傳感器產業比重的42%。
——企業數量方面:廣東省、江蘇省和浙江省企業數量較多
企業數量區域分布方面,我國智能傳感器企業主要分布在廣東省、江蘇省和浙江省,山東省和上海市則緊隨其后。從區域分布圖來看,主要集中于我國的東南沿海地區。
產業技術篇
智能傳感器的開發制造基本涉及機理、材料、工藝和結構等各方面因素,當前我國智能傳感器產業在各環節都處于技術不斷發展更新的階段,具體趨勢方向如下:
趨勢前景篇
——發展趨勢:需求增長,行業將進一步加速發展
在市場驅動下,物聯網、汽車、醫療等領域需求大幅增長,我國智能傳感器產業預計將進入新一輪加速期,我國智能傳感器行業將持續高速發展:
——發展前景:2029年底行業市場規模有望超3000億元
隨著近年來國內多項政策的陸續出臺,國家進一步鼓勵智能傳感器產業的發展。智能傳感器作為現實世界與數據世界的橋梁,處于物聯網整個構架體系的核心地位,在各個領域中有著廣闊的前景,前瞻預測,2024-2029年,中國智能傳感器市場規模復合增速將達14%,預計2029年,中國智能傳感器市場規模將超3000億元。
更多本行業研究分析詳見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智能傳感器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研究報告、產業規劃、園區規劃、產業招商、產業圖譜、智慧招商系統、行業地位證明、IPO咨詢/募投可研、專精特新小巨人申報等解決方案。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等任何公開信息披露中引用本篇文章內容,需要獲取前瞻產業研究院的正規授權。